以人为本给百姓“稳稳的幸福”——“五年回眸精彩见证”系列报道之幸福宜兴篇
宜兴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所有者,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我要稳稳的幸福,能用双手去触碰……”民生幸福,看得见才能久,摸得着才算稳。自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百姓冷暖挂在心头,坚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措并举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
浓墨重彩的“笔触”下,一幅温暖的民生图景,在陶都大地渐渐铺陈:民生投入稳定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而对于广大陶都百姓而言,稳稳的幸福感,也正来源于此。
基础保障
夯实民生之本
“钱袋子”鼓起来,吃穿住行有保障,幸福感才能看得见、摸得着。自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我市不断强化服务、精准施策,深入推进全民就业创业。举办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专题讲座,组织实施“五个一百”(青年、妇女、复退军人、残疾人、高校毕业生各100名)创业培训,组建O2O农村青年电子商务培训班等,有效提升了群众就业创业技能。五年来,全市累计新增城镇就业6.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6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为让群众得到更大实惠,我市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重新规划和布局调整,实现每个建制镇(街道)设置一个政府主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行政村或3000-5000人建立一个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站。目前,全市18个镇(街道)、216个行政村,基本实现规范化服务站全覆盖。
住房问题同样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幸福“神经”。我市紧紧围绕“建设全国高水平住房保障城市”的目标,突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在加大政府财政投入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同时,按“谁投资、谁所有”,投资者权益可依法转让的原则,积极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公共租赁房,多渠道筹集房源。五年来,我市共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14000套(间),有效实现了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保障性限价商品房“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模式。
慈善救助
构筑温馨港湾
开展慈善救助,集社会力量谱民生大爱,老年人、残疾人士等弱势群体得以共享改革成果、同获幸福感。
社会老龄化,对为老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五年来,全市各级财政资金投入超7.5亿元,用于机构建设、政策扶持、信息服务等项目,市级慈善和福彩资金投入达1635万元,兴建了市养老护理中心、徐舍敬老院和新街敬老院等养老机构。目前,全市养老机构达26家,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达36张,其中护理型床位占35%,居家养老服务站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形成“镇(街)有中心、社区有站、楼道有点”的三级服务网络体系。同时,面向养老机构及老年群体,推出的“安康关爱”意外伤害保险、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等养老保障“一揽子”计划,更为城乡广大老年人构筑起坚实的“避风港”。
对于低收入人群及残疾人士等特殊人群的保障力度也不断加强。我市每年都将慈善救助项目列入政府实事项目,不断深化慈善基层组织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村、社区成立慈善基金会,破解了慈善募集后劲不足的问题。五年来,全市累计募集慈善资金3.327亿元,发放慈善资金2.199亿元,救助困难群众16万人次。同时,残疾人群体保障更加有力。通过出台阳光助残安居工程、7-14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等多项政策,全市残疾人各项优惠政策达28项。其中,仅残疾人免费乘坐城乡公交车政策,就有1.26万名残疾人受益,实现了残疾人群的残有所养、残有所教、残有所居、残有所行。
“天眼”覆盖
守护百姓安宁
家园安宁、生活安稳,广大百姓才能安心拥抱幸福、享受幸福。作为社会治安工作的重点,路面巡查长期受人员和装备的制约,难以对警情实现快速反应。对此,市公安局成立巡特警大队,立足我市巡防工作实际,结合辖区地域特点及可防性警情发案情况,建立点线面结合的大巡防格局,全力提升应急备勤力量在应急处突工作中的机动性、灵活性,确保处置重大突发警情时能够“1分钟反应、3分钟出击、5分钟结束战斗”。目前,我市共部署了官林、和桥、徐舍等八个巡防区域,通过治安岗亭和移动警务智能卡口的常态化勤务运作机制,实现全市巡防24小时全覆盖。同时,针对城区警情相对较多的情况,巡特警大队对主干道进行全天候常态化巡防,对人流密集流动区进行重点守护武装巡逻,让“顺风耳”遍布全市重点区域。“天眼”覆盖面的迅速扩大,进一步提升了百姓的安全感。五年来,在技防城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市公安部门将工作重点投入到技防镇建设中,全面完成了全市18个技防镇(街道)升级改造任务,并新建、改造高清监控2260个,在全市建成26个标准勤务指挥室,基本实现了全市范围内技防全覆盖。持续架设的“天眼地网”,有力提升了社会面治安防控能力,为建设平安宜兴夯实了基础。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