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宁钢机科创“循环之路”风景独好
宜兴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所有者,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日前,位于贵州省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顺利安装最后一块反射面单元,进入测试调试阶段。这一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主体工程的完工,让该工程钢结构建设方——位于我市张渚镇的江苏沪宁钢机股份有限公司再一次受到世人关注。
科创成果奠定企业在钢结构产业的龙头地位,新项目倒逼企业继续钻研新技术,这就是沪宁钢机在实践中摸索出的科创兴业“循环之路”。正是依靠这条“循环之路”,今年上半年,公司新签订单总额近20亿元。
FAST工程是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审议确定的国家九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项目全部采用我国科学家独创设计,预计可保持20年以上国际领先地位,也是我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大设备。由于建设地为喀斯特地貌,且周边多山,所有的构建几乎都位于半山坡上,与地面呈40度角,导致大型机械无法进驻,常规的整体拼装施工方案也无法落实。面对恶劣的施工环境,作为中国钢结构质量第一品牌,沪宁钢机2012年底承接该项目的钢结构建设后,就开始组织科研人员开展技术攻关。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研发的倒扣式滑移系统解决了高空无法完整铺设轨道的难题,多功能平板车及圆周滑移系统则解决了高空运输、高空滑移和高空吊装难题。攻克这些技术难题后,沪宁钢机仅用了短短6个月时间,就完成了FAST工程的钢结构建设。在验收现场,专家们认为,沪宁钢机的创造性做法不仅缩短了工期,还提高了精度,为今后恶劣山区条件下开展大型钢结构施工提供了重要参考。
回看沪宁钢机的众多承建项目,大多是施工难度特别高、无成功模式可借鉴的“硬骨头”。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大剧院、北京凤凰卫视国际传媒中心……国内众多地标性建筑,都是沪宁钢机的成果。沪宁钢机总工程师高继领说,由于沪宁钢机一直定位于做高精尖工程,承建的很多项目是唯一性的,不具备可复制性,所以几乎每个项目或多或少都需要有针对性的技术研发。因此,企业研发一直都在跟着市场跑。经过长期积累,沪宁钢机目前有各类研发人员450多人,占企业员工总数的35%。同时,公司还与清华大学、河海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这样一支强大的科研队伍,给公司积累了雄厚的“科创家底”。目前,公司拥有各类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53项,仅今年就已获得新授权专利34项。
沪宁钢机能够拿下其他钢结构企业无法攻克的“硬骨头”,除了依靠出色的科研队伍外,一批全能型的高级技术工人也是“宝”。比如,已在沪宁钢机工作30多年、今年54岁的赵明祥,虽然只有初中文凭,却通过自己在工作中的不断摸索和研究,已在国内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20多篇,还申请了10多项发明专利。在沪宁钢机,像赵明祥这样的优秀技术工人有很多。目前,沪宁钢机已培养出具有大中专文化的全能型高级技术工人800多名,占公司员工总数的60%。他们大多已在沪宁钢机工作10年以上,既能熟读图纸、操作计算机数控系统、编制程序,又会熟练装配、焊接等技术操作。依靠专业科研人才、全能技术工人双管齐下,沪宁钢机拿下了30项鲁班奖、8项詹天佑土木工程奖、110项中国建筑钢结构金奖……凭借这些让人啧啧称赞的荣誉,沪宁钢机开始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截至目前,已参与编写国家标准7项、行业标准15项,主编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1项。眼下,沪宁钢机的研发人员正在针对即将实施的首都新机场航站楼项目和青岛新机场航站楼项目进行技术攻坚。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