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老街滋味”全媒体系列报道之三
宜兴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所有者,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几百年来,位于蜀山脚下、蠡河岸边的这条寂静的石板路,承载了紫砂人的酸甜苦辣,见证了紫砂人的青春年华。这里是宜兴紫砂的发祥地,是紫砂艺术大师的“摇篮”,也是明中晚期至上世纪60年代宜兴紫砂生产销售中心。曾经,这里商贾云集,陶瓷产品从蠡河码头启程,运往全国各地;如今,这里繁华散去,沉淀下来的紫砂文化,不经意间成为这条老街独特的气质。
这就是蜀山古南街,蜀山脚下、蠡河岸边的一方紫砂“朝圣之地”,是我们的梦里陶乡。
小街上的巨匠印迹
蜀山古南街上有爿茶馆,名唤得义楼,虽是老店新开,但也算得老字号了。每天早上八九点钟,久居在此的老人们便会聚在这里喝喝茶,聊聊天。管理着这爿茶馆的郭荣君,花甲之年,自小就长在这古南街上,对老街上几十年里发生的故事“门清”。
顾景舟、任淦庭、吴云根、徐汉棠、徐秀棠、顾绍培、曹婉芬……这些名字串联在一起,就是紫砂界的满天繁星。漫步老街,紫砂界的名人故居、旧居随处可见,一块块门牌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那些不同寻常的紫砂故事。对于土生土长在古南街上的人来说,这些被人尊为紫砂巨匠的人物,都是这条不足千米的老街之上的老街坊。坐在一起喝茶的人里,或许是顾景舟多年前逗过的小娃,或许是吴云根嫡亲的徒弟,又或许是任淦庭多年前的邻居。
在古南街中段,有一处乍看毫不起眼的两层小楼,这里就是紫砂泰斗顾景舟于上世纪中叶曾居住生活的地方。这座旧居始建于清末,是蜀山古南街上较为典型的传统建筑,三开间、共两层,整栋建筑面积近150平方米,顾景舟于上世纪50年代生活在其北侧的一间房屋。郭荣君说,房子修缮前,梁、柱、椽子等虽基本保存完整,但虫蛀朽烂情况严重,屋面局部有脱落、损毁、渗水现象。前年,政府组织对其进行修缮。整修用的材料,多是旧址遗留下来的,后院天井和青条石也都是尽量按照原貌原位修复的。
陶墙里的别样风情
江南古镇,大多白墙灰瓦,小桥流水。但这蜀山古南街,却隐藏着另一种别有韵味的特色建筑,几乎成了地标。丁蜀人家的房子,除了土木砖瓦这类寻常的材料,还有最具地方特色的材料——陶瓮陶片。陶瓮就是陶瓷制成的容器,大都粗粗上过一层釉水。釉水质朴而淳厚,色泽大多为日常所见的自然色,似土、似木,并无闪亮亮的光辉。这样的陶瓮陶片,若是扔在路边,也不会有人多看两眼。但就是这样普通的陶瓮,在这蜀山古南街上,成了建筑材料,生出了几分精致的神采。
77岁的庞全生在这老街上生活了一辈子,这些陶片、陶瓮垒起来的墙,对他而言,早已司空见惯。他说,过去,这老街上住着的人中,至少一半人都从事着与紫砂相关的行当,做壶、烧窑、运输……很是闹猛。因此,在这街上,破碎的陶片是最不值钱的了。当年,陶人艰苦,用陶片、陶瓮垒砌院墙是不得已之举。随着岁月的变迁,这年代久远的陶墙越来越少。可近两年却新增了不少,或许是在古南街的改造过程中,为了恢复其往日风貌,特意添加的个性元素,倒也确实平添了几分陶乡风情。
老技艺的传承创新
54岁的吴棉香,十多年前从苏北来到丁蜀,便在这古南街一处犄角旮旯里租住了下来。入乡随俗,来到丁蜀后,吴棉香一家与紫砂、陶艺打起了交道。看着吴棉香麻利地干活,与土生土长的丁蜀陶人别无二致,可一口浓重的连云港口音分分钟就“出卖”了她。吴棉香夫妻俩靠做花盆为生,每日里,在昏黄的灯光下,悉心做工。夫妇二人手脚利落,埋头苦干一天,也能有不少收入。
在这幽深的老街上,吴棉香这样朴素的陶人随处可见。屋里,几位做壶人在暖冬的阳光下,悠悠地理着手里已经成型的紫砂壶。屋外,石板路、木板门、格子窗、带二维码的小广告……一连串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融。屋里屋外的陈设在变,泥凳前的做壶人在变,但紫砂壶的制作技艺却一代代、一辈辈地传承了下来。
老街转角处,一张张褪了色的照片,向你展示着蜀山古南街往日的风情。但跳入眼帘的那四个黄色汉字,却让人默默懂得了这条街上承载的最珍贵的遗产——“匠人精神”。
>>>相关链接
老街档案:
蜀山古南街,位于丁蜀镇蠡河岸边。一座蜀山大桥贯通蜀山南街、北厂和蜀山西街、北街。蜀山南街长约千米,目前保存完好的明清老街长370米,宽三四米,街边建筑均为砖木结构二层楼。该街文化积淀深厚,紫砂陶艺界众多泰斗级人物都曾出生或宅居于此。1996 年11 月,蜀山古南街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 年到2009 年,在全面摸底调查的基础上,我市邀请一流规划设计专家对蜀山古南街等历史街区进行科学保护。
- 相关文章